人工智慧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高中生必練的四種能力

未來十年持續需要的人才?

面對AI的衝擊,許多人都會問:「AI 時代需要培養什麼能力?」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到亞馬遜的創辦人,傑夫・貝佐斯說過:「未來十年有什麼事不會改變?比未來十年有什麼事會改變更重要。」專注於那些不會改變的事物更有助於企業制定長遠策略。與其預測技術的改變,不如了解永恆不變的人性需求,並圍繞這些需求來構建策略更為實際。因此比起在那邊焦慮:「我未來要選什麼科系、培養什麼能力才不會被AI取代?」高中生真正該思考的是:「未來十年持續需要的人才?」

一、AI不是讓職缺減少,而是讓「假工作」消失。

你在YouTube隨便搜尋:「AI取代人類」,就會出現一堆「搶工作、失業、職缺消失」這類充滿恐慌性的內容。好像這個世界有了AI,就不再需要人類了。其實這類狀況在人類歷史中發生過很多次,例如工業革命、流水生產線、汽車的普及等等,其中最接近現在的,大概就是「電腦」的出現。當時社會上也充斥著:「電腦可以取代人類、人類要沒工作了」這類資訊。1946年第一部電腦誕生,至今已有近80年,人類還是得辛苦的工作才能溫飽。這些新工具不是讓職缺減少,而是讓「假工作」消失。

所謂的「假工作」不是指偷懶或無所事事,而是指那些為了彌補現有工具的不足而產生的工作。例如打字員,以前有一張「中文打字證書」,面試時你跟老闆說:「我一分鐘可以打15個字,而且不出錯」,你去應徵工作就很有競爭力。但現在你用說的,電腦語音辨識就會自動幫你打字,連我自己在剪影片,AI都可以自動幫我上字幕。打字員瞬間變成行業可以淘汰的「假工作」。

假工作通常是繁瑣、重複的,其存在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潤滑」不同系統、部門或人員之間的協作,而不是產生有實質意義的產出。你思考一下,公司聘用這麼多人、每人每天需要工作8小時,有這麼多事情可以做嗎?為了讓這些員工不要沒事做,公司需要安排很多「雜事」去填滿這些基層員工的工作時數。例如整理會議資料、送公文到不同部門、大量的開會討論、手動將數據從A系統複製貼上到B系統。這些潤滑工作,是特定技術時代下的必然產物,都需要大量人力處理,才可以讓企業組織順利運作。但當AI出現以後,這些讓潤滑性質的工作,就變成不再被需要的「假工作」。

二、AI不是不需要人力,只是不需要你。

最近有個新聞是:「AI搶工作!資工系畢業生求職1年只獲速食店面試通知。」有個記者問我:「未來學生念資工系的人會大幅下降嗎?」我的回答是:「公司不是不需要人力,只是不需要你。」這句話很殘酷,但它點出了職場的核心。今天公司還是需要人,只是需要能帶來價值的人。如果你只能做「假工作」,例如只擁有基礎編程能力,那AI可以輕易取代你。

這點在最近幾年的大規模裁員中看得很清楚。微軟、Google、Meta 都裁掉了數以萬計的員工。是不是因為他們不需要寫程式的人了?當然不是,目前每個產業都需要資訊賦能,大到機器人產業,小到便利商店的電子配貨,資訊產業肯定是需要大量人力的。那為什麼這位資工系畢業生,只能去麥當勞面試?高機率是他的應徵對手,都有有高階程式開發的能力與經驗。只會寫基礎程式的你,不好用

「未來十年,藍領工作將比白領階級更穩定。」對於這個觀點,我先說個故事。前一陣子颱風,我家牆壁漏水,我找師傅來做防水工程,師傅看一看,說水是從外牆滲進來的,需要到外面去補。哇咧,我家住十樓,別說AI,連機器都構不到。最後還得靠師傅綁繩子,整個人垂釣在大樓外面,超危險的。而這種工作,未來將持續有需求,但願意去做的人少之又少。高技術含量的藍領工作,未來十年內反而可能比白領階級更加穩定。

過去我們的價值觀,覺得只要能進到辦公室工作,成為白領階級,就等於有了穩定和高薪的保證。坐在冷氣房裡,處理文件、做分析、寫報告,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但這些工作內容,大多數都屬於重複、流程化、可預測的任務,剛好正是 AI 最擅長的領域。老闆不是笨蛋。公司聘請一個人,真正的目的只有一個:「創造更多的價值」。如果 AI 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完成同樣的任務,那老闆為什麼還要養你?如果你每天只是「坐在那裡把時間耗掉」,對公司來說,你不是員工,而是成本。講得直白一點,若你創造不了額外價值,那 AI 不取代你,取代誰?

你應該可以想像AI幫你整理資料、幫你接客服電話、幫你處理各種可重複、流程化的白領工作。但你能想像AI來幫你修水電嗎?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吧!

 

三、AI可能是文組翻身的關鍵鑰匙

「戰文理組」永遠是學生網路世界的熱門話題。這兩年隨著輝達黃仁勳、台積電股價,學生更願意選擇錢景好的理工類組。念文組的,彷彿成為一種魯蛇的標籤,例如畢業即失業、去刷條碼等等。有趣的是,這類輕視的評價,很多還是念文組的學生自嘲自己的發文。

AI時代,真的只能念理組才有前途嗎?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問你聽過「超級個體」這個名詞嗎?以前一個公司要有十幾個人:有人寫程式、有人設計、有人寫文案、有人做行銷。但現在,只要一個人會用 AI,就能同時寫程式、排版設計、甚至做行銷內容。一個人加 AI,等於一支完整的團隊。

簡單講,超級個體就是一個人+AI,能做到過去一個團隊才能做到的事。這不只是工作快一點,而是整個工作方式的翻轉。傳統職場把人當螺絲釘,分工細到不能再細;但超級個體不是螺絲釘,而是指揮中心,能隨時調動 AI 這個第二大腦與外部團隊,去完成複雜的任務。

超級個體之所以能出現,是因為 AI 把大量「假工作」處理掉了。那些日復一日的會議紀錄、文書格式、重複性高的協調工作,AI 都能自動完成。當假工作被取代,人就從繁瑣的瑣事裡解放出來,可以把時間與專注力投入在真正重要的地方:像是創意的發想、決策的判斷、策略的制定、與人的深度溝通。以前我們是被軟體規則綁住的操作員,現在的超級個體變成了 AI 的指揮者。

「取代你的不是AI,而是使用AI的人!」這類的話我們常常聽到,但卻容易陷入「只要會用 AI 」的誤區。AI 再厲害,也需要有人替它指出正確的方向。這就意味著超級個體必須有自己的專業深度,必須能夠把一個複雜的目標拆解成 AI 能理解並執行的任務,還要懂得用精準的語言去引導 AI。

那超級個體的出現,與文組翻身有什麼關係?我自己是文組的,我知道面對抽象的數學、物理,我花再多時間都無法學通。「在天賦面前,努力變得一文不值。」這是我求學時代的內心獨白。寫程式、學統計學,這都是過去我這個社會組永遠無法跨過去的門檻。但是AI的出現,讓我可以用說的、用想的,就可以有自己需要的程式。我不用在學Excel內的函數設計,我只需要告訴AI:「D3這個格子,幫我把工作表2中的五組數值加總平均填上去。」我需要的統計表格就有了。

有了AI這個可以跨越知識的鑰匙,任何人都有機會可以站在同樣的起跑線上,為社會創造價值,為自己創造財富。而文組學生具備以下四種優勢,可以透過AI華麗翻身:

1.想像力

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有句話:「你永遠賺不到你認知以外的錢」。白話一點的意思就是:「你無法做出你想像不到的事情。」AI 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能根據過去的資料生成無數可能,但它本質上還是「基於既有資料」來推算。換句話說,它可以把已知的東西組合得很漂亮,卻很難真正跳脫框架,創造出「從來沒有人想過的東西」。如果你的基礎知識不足,分辨錯誤的能力不夠,即使用了 AI,你也可能連自己在寫什麼都不知道。比起學會怎麼用好AI,我更建議你要學好專業知識,才能用AI放大加乘。

真正的想像力不是憑空亂想,而是站在足夠的知識和認知上,去看見別人看不到的可能性。對文組學生來說,這正是優勢所在。因為你讀過的小說、歷史、哲學、社會理論,都在腦中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觀,能激發出「原來還能這樣想」的靈感。AI 做不到「想像未來」,但人類可以。很多突破性的創意,往往就是來自這種跳躍的想像力。

2.敘事力

「說不出來,就不會有人知道。」再好的研究成果,如果無法轉化成讓人聽得懂、看得懂、願意接受的故事,那它就沒有價值。賈伯斯就說過:「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就是說故事的人。」這正是文組學生的優勢:把複雜的事情講清楚,甚至講動人。AI 可以幫你堆出資料和文字,但它很難把那些文字轉化成能打動人心的敘事。

你可能也看過,有些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寫滿了證照和得獎紀錄,但教授看完毫無感覺;反而有些學生,把一次失敗的社團活動寫成一個「如何帶領團隊、如何反思自己」的故事,分數就完全不一樣。資訊再多,也只是數字和文字,但故事能打動人心。從演講到文章,從簡報到短影音,未來最被需要的不是資訊的堆砌,而是能夠「把故事講進別人心裡」的能力。正因如此,數據會說服腦袋,但故事會打動人心。

3.提問力

「沒有好問題,就不會有好答案。」AI 回答的品質,完全取決於你提問的方式。會問問題的人,永遠走在答案的前面。蘇格拉底就曾說過:「真正的智慧,是知道自己無知。」能夠承認無知,才會願意發問,而願意發問,才會讓智慧持續累積。以前我們會覺得,要學好英文才有競爭力。但是現在AI即時同步翻譯,相信在三年內就可以達到零延遲。我認為:「比起花錢補英文,不如先學好母語。」現在太多學生,被短影音洗腦,表達中充滿網路用語,無法有邏輯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那就很難得到需要的答案。當你能用最熟悉的語言,精準地表達你的疑惑,你才能引導 AI 或任何人給你最有價值的答案。文組學生在語言上的訓練,讓他們更懂得拆解問題、修辭問題,甚至用不同角度提問。會解決問題的人叫專家,但會提問的人,往往才是贏家。

4.協調力

一個人再強,也打不過一個團隊。協調力,就是把不同專業的人、不同觀點的聲音,組織成一股力量。AI 雖然能模擬對話,但它無法真正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和情感張力。未來的世界,不會只有單打獨鬥的天才,而是需要能帶領團隊、整合資源的人。如同我們常聽到的:「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我常常對學生說:「理組容易當小兵、文組容易當大將。」小兵只要按照規矩把事情做好,但大將必須要有全局思維,能夠看到整場戰局、安排不同角色的位置。小兵可以有很多,但大將往往只能有一位。這就是文組學生的優勢所在。懂得協調不同力量,帶著一群人發揮,才是真正的卓越。

總結

人工智慧時代,最大的焦慮不是「哪個科系會失業」,而是「我能不能創造不可取代的價值」。科技會不斷進化,但不會改變的,是人類對價值與意義的追求。只要你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無可取代專業,不管念什麼科系、不管走到哪個產業,你都會是這個時代持續需要的人。

「懂越多、講越好、問越準、聚人才。」掌握這四個密碼,AI這把翻身鑰匙就可以幫你補上了數理和技術的短板,你就能專心把文組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這四種能力,看似分開,其實都圍繞著同一個核心:「不可取代性」。AI 可以取代流程,但它沒辦法取代靈魂。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