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20位前考上前三志願的同學,真的都天資聰穎、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嗎?最近有很多新聞訪問學霸讀書方式,我找了20位前三志願的被採訪新聞,發現真正讓他們變成高手的,其實不是天賦,而是一套超有效的讀書思維。今天我幫你整理了10個前三志願高中生共同的讀書思維,第7點最容易忽略,但它可能是你成績進步最關鍵的一點! 如果你也想在下一次段考大翻身,這支影片一定要看到最後。
ㄧ、不要盲目的努力,要先用上帝視角觀察檢驗。
有一位受訪同學表示,高一的時候跟大家一樣,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回家寫作業,生活超級忙。但問題來了,他每天花了很多時間讀書,卻常常記不住,考試還是錯一堆。他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聰明?
後來他做了一個調整:開始記錄每天讀書的方式和結果。比如他會寫下:今天用筆記複習地科,花了40分鐘,效果普通;改用畫流程圖,20分鐘內反而記得更清楚。又或者,他試過念書時錄音自己講解,結果考前用聽的複習效果超好。
就這樣,他每天簡單做個紀錄,週末再回顧哪種方法最有效。三週後,他不但更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方法,讀書也變得更有方向感,不再只是埋頭苦幹。
很多人讀書沒進步,不是因為方法不對,而是你從沒花時間觀察哪一種方法真的對自己有用。所以第一個讀書思維是:不要盲目的努力讀書,要先用上帝視角觀察自己的讀書方式。找到確定可以進步的方法,持續優化,才是高分關鍵。
二、錯題不是失敗,是你專屬的進化教材
有位同學說過一句話我超喜歡:考前翻課本像翻工具書,翻自己的筆記像打開地圖。因為那份筆記,是他自己走過來的路。
他國中時的筆記只是抄黑板,考前翻起來看得懂字卻看不懂內容。到了高中,他開始改變:筆記不再是記老師說了什麼,而是記自己怎麼理解的。像地理的氣候類型,他會畫圖、配色,用關鍵字串故事幫助記憶;理化公式則用一句話總結原理,配上一兩題例題,下次一看就能理解。
但最讓他進步的,是他的錯題本。
他每次考完不是急著刷新題,而是像在做體檢一樣,把試卷當成診斷報告。他不只對答案,而是問自己:為什麼會錯、錯的根源是什麼、下次還會錯嗎。錯題旁他會標記錯誤類型,比如觀念沒弄懂、審題不仔細、計算太趕等,並每週回顧一次,把最常見的三種錯誤拉出來重點處理。
他的錯題本不是抄題目,而是寫錯因分析。有時還會加上備註。這些字句看起來平凡,但每一句都是寫給未來的自己,用來提醒、修正、升級。
他說:我不是靠多會答題,而是靠少出錯才贏。這段話既真實又有力量。刷題能練速度,但改錯才能提高分數。每一道你親手拆解過的錯題,都是你走向第一志願的秘密武器。
三、不要被迫聽話,而是要主動計劃。
越接近大考,越沒有人會幫你安排讀書進度。老師會急著趕課,不會幫你整理,教完後就丟考試卷,剩下讓你自習。你會發現到最後,真的能陪你走完全程的,只有你自己。
有位同學,開始自己排讀書進度表。他把各科目依照強弱分類,強科安排複習、弱科安排觀念突破,每週日晚上固定檢查一週進度,有達成就打勾,沒達成就調整下週的計畫。
他還會在牆上貼一張倒數日曆,每天睡前自己打個分數,記錄今天有沒有專心、有沒有按表操課。這些事沒有人強迫他做,純粹是因為他知道,只靠別人提醒是不夠的,真正的自律,是你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然後每天逼自己往前走一點點。
他說當我開始規劃自己的讀書流程時,我發現我在控制學習,而不是被成績追著跑。
當你可以主動駕馭學習節奏,那離高分的目標就不遠了。
所以高手的第三個讀書思維:不要被迫聽話,而是要主動計劃,執行力是能不能成功的關鍵。
四、考壞不是世界末日,卡住才是
當你的模擬考成績直接掉到班上倒數,你會怎麼辦?有個學生說他回家後崩潰大哭,哭完後隔天早上做了一件事:寫信給未來的自己。信裡他沒有罵自己、也沒有下決定要更努力,而是問了一個問題:『如果我現在就放棄,那我是不是等於承認這一年都白費了?』
後來他說,那封信沒有改變他成績,但改變了他的情緒狀態。從那天起,他學會一件事,考壞了,不一定是能力不夠,很多時候是因為當下的情緒沒調好、壓力沒排掉、生活節奏亂了。
真正能走到最後的學生,從來不是那種一直贏的人,而是輸過卻沒被打倒的人。他們會哭、會沮喪,但哭完就站起來,不糾結、不責備自己。我們要知道:分數不是定義你的能力,只是提醒你該停下來休息一下。
考試過程中,你一定會失常、會崩潰,但你不能讓那一場考試,把你整個人都擊倒。懂得調整自己的情緒,提升逆商,才能擁有學霸的心理素質。
五、考完不是終點,而是開始進步的起點
有一位學生説:他最怕的不是考不好,而是白考一場。他說:每一次考試,其實都是一個機會,讓你更接近出題者的腦袋。
他的做法很特別,考完不是只訂正錯題,而是整張考卷都要重拆一次。他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 這題是考哪個核心概念?
- 出題老師想測什麼能力?
- 我會不會再中同樣的陷阱?
他甚至會整理一份題型邏輯筆記,記下常出題目的設計套路,像是『給多餘資訊讓你分心』、『選項中放關鍵字誘導錯答』,甚至還模擬出下一次可能怎麼考。久而久之,他說自己『越來越能看穿出題的陷阱,像在打怪一樣知道哪邊有地雷。』
大多數人考完只想知道對錯,頂尖學生考完是為了升級自己的判斷力與解題視角。
第五個讀書思維是:不要只是做完考卷,要拆解考卷。考試不是結束,而是讓你學會更強思考的起點。你會的不只是知識,而是破解題目的能力。
六、你不是沒時間,是讓時間溜走了
有個同學每天早上搭公車到學校要40分鐘,原本都在滑手機,後來他把這段時間改成英文聽力時間,用耳機聽雜誌或克漏字解析,一開始很難專心,但一週後他發現:英文成績居然有變化。
他還做了一件事,就是在每天的行事曆裡劃出三種時間區塊:高效時間、碎片時間、放空時間。高效時間留給讀觀念、寫模擬題;碎片時間用來背單字、整理錯題;放空時間就放過自己一下,喝水、滑一下手機,給大腦喘口氣。
這種時間分配看起來很簡單,但對他來說是關鍵。他說:『我沒比別人聰明,只是同樣的24小時,我用法不太一樣。』
還有另一位同學,她在畢業典禮前30分鐘趁大家在排練,自己在旁邊默背社會科重點;還有人在打球後休息的空檔,用手機 App 把今天錯的題目再看一次。因此第六個讀書思維是:懂得撿回那些被浪費的時間,就可以創造巨大的分數。
七、分數比你好的,都睡得比你早
很多人覺得,讀書就是拚了命念、熬夜拼到最後一刻。但我看過很多榜首的報導,幾乎每個人都說:高三反而要好好睡覺。
之前我有一個學生,高二時常熬夜唸書,成績卻始終不上不下。後來有次身體撐不住住院,他才開始調整作息:每天11點前睡覺、早上固定吃早餐、週末留半天運動或放鬆。他說:『我讀書時間變少,但每次念書的品質變超高。』
這不是心理作用。根據研究,青少年最佳的學習記憶與專注力發生在睡眠品質良好的情況下。而如果睡眠不足,大腦中的海馬迴,也就是幫助記憶形成的部位,會明顯運作變差,導致你念了也記不住、考了也想不起來。
他還說:『穩定的作息讓我情緒不會暴衝,考試時也比較冷靜。』這點也有科學根據:睡眠不足會使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升高,讓你更容易焦慮、難以集中。
所以第七個讀書思維是:讀書不要燃燒身體,而是懂得保養自己。身體健康、情緒穩定,是你讀書能不能穩定進步的關鍵,這個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學習關鍵。
八、一直不會,是因為你一直不問
有個同學説他高一時數學超爛,老師在黑板上寫什麼,他永遠慢兩拍。下課明明可以問,但他總怕自己問得太蠢,怕被笑、怕老師覺得他在浪費時間。結果他一直卡關,整整一學期都在跟不上。
高二下,他換了一個想法。他開始主動問問題,而且問到懂為止。有時他先寫便條紙請老師幫忙、有時下課去找同學,甚至也會在補習班排問題解答。他說:我發現一件事,其實根本沒人會笑你,老師也會因為你有在思考而更願意幫你。
他甚至說:當我願意開口問,我就從一個一直錯的人,變成一個知道怎麼改的人。這個轉變,不需要天賦,只需要開口。
所以第八個讀書思維是:會與不會的距離,常常只差在你開口發問。
九、沒有進步,是因為目標不夠小
很多學生會說自己很努力,每天都坐在書桌前念書到深夜,但成績卻始終不上不下。問題往往不是你不夠拼命,而是你沒有目標導向的進步計畫。
有位受訪學生後來做了一個改變:他開始每週設定小目標。
這週要解完三回模擬題並檢討錯誤;下週要搞懂數學某一章節,並自己出題驗證理解。
他把這些目標寫在筆記封面,每週檢查自己是否完成。
他說了一句話我印象很深:當我開始設定小目標、用模擬考檢驗自己,我才感覺到自己是真的在進步,不只是一直在念而已。
這其實就呼應了《原子習慣》裡的一個核心概念:你不會因為設定了一個遠大的目標而改變,你會因為每天完成一個夠小的目標而進步。
與其說我要考上前三志願、我要提升校排成績這種難以衡量的大目標,不如把目標拆成一週內就能完成的小任務,像是搞懂一個章節、寫完兩回考題並檢討。甚至更簡單的:每天用30分鐘複習今天進度、讀書時手機拿到客廳等等。這些小目標完成的成就感,會變成你下一步的動力,讓你持續進步、慢慢累積,反而更容易成功。
所以第九個讀書思維是:真正讓人進步的,不是遠大的目標,而是每天都能完成的小任務。
十、自律別靠意志力,先換個讓你想讀書的環境
有學生說:我一個人在家念書,都在滑手機、東摸西摸,根本靜不下來。但當他開始固定每天去圖書館唸書後,發現光是坐在那個空間,就能逼自己專注。他說:看到其他人都在低頭寫題目,我就不好意思偷懶了。
另一個學生更直接,每天放學就留在學校唸到晚上,才回家睡覺。他說:與其在家邊念邊分心,不如去一個專門讓人學習的地方。成績也因此慢慢穩定下來。
我們常聽到,很多學校在升高三的暑假會辦讀書集中營。這種營隊什麼活動都沒有,就是把同學聚在一起唸書。你知道嗎?據我所知,這種營隊往往一開放報名就被秒殺,連候補都排不到。為什麼?因為當大家一起用功時,你也會被拉進那個氣氛裡,變得更有動力。
發現讀書這件事,不是只能靠自己硬撐,有時候換個環境,整個人就不一樣了。」
所以第十個讀書思維是:自律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你把自己放進一個適合念書的地方。
總結
你會發現,這10個讀書思維裡,我沒有一直在講方法,而是不斷拉高你的思維。
因為真正能讓同學脫穎而出的,不是拚命念書,而是會觀察、會反思、會修正自己的學習方式。
他們也會失敗、會崩潰、會迷路,但他們從來沒有放棄調整自己,也從來不是一個人走完全程。
有一句話這樣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每天熬夜苦讀不一定會讓你進步,只有讀對方向、用對方法,才是成績真正上來的關鍵。
如果你也想讓自己的讀書更有感、更有效率,我希望這10個心法,能幫你找到方向。你對哪一點最有共鳴,也歡迎留言告訴我,我會親自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