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不是每天去補習,讀書讀到很晚,假日也拼命用功,但成績卻總是上不去?都已經這麼努力了,卻始終看不到結果。孩子甚至開始認為:「是不是我不夠聰明?」找不到成就感,因而開始想放棄了。有句話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努力,去掩蓋你戰略上的懶惰。」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看過太多努力的孩子,花了大量時間、精力,換回一次次的失望、沮喪。相反的,有另一群看起來沒這麼累的學生,卻可以拿到很好的成績表現。這當中的差異是什麼?關鍵在哪裡?今天我會告訴你常見的三個錯誤學習行為,看看你中了哪一個。
最近遇到一位社區高中的學生,他的學測成績通過頂大篩選。他說他國中很努力,但成績總是不太好。我很好奇問他,怎麼進步這麼多?他說他看了六七本有關於學習策略的書籍,他發現自己以前沒有好好檢視自己的問題,只是埋頭苦讀,所以效果不好。但是當他重新診斷自己的學習戰略時,訂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成績就飛快進步了。
三大錯誤學習行為
① 錯把「時間成本」當「成效收益」
投入的時間叫做成本,不是成效。正常的邏輯是:「投入越少成本,換回最大利益。」但面對孩子成績這件事就很有趣,大多數人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只要進步一個名次,就開心的不得了。如果已經是100分,第一名了,就維持。嗯~現在你有沒有覺得,這個邏輯非常奇怪?
我們常常以為,投入越多成本,就會換回更高的收益。所以我們讓孩子讀書讀到更晚、請最好的老師,甚至犧牲掉孩子的健康,就想去換回不到百分之一的進步。常常有家長私訊我:「老師,考試要到了,我孩子都沒有很積極在準備,我在旁邊看了很焦慮。」好像只要看到孩子好像很努力樣子,家長就會安心。但其實真正聰明的人,都是懶惰的。他會想辦法,用最少的時間精力,去換最大的進步空間;如果要投入倍數的努力,就得換回指數的回報。例如,晚睡一小時,就是多一小時讀書;但早睡一小時,換到六小時的優質學習狀態。週六窩在家裡寫三小時評量,沒事還偷偷玩個手機,真正讀書時間可能不到兩小時。如果去打個三小時籃球,釋放當週讀書壓力,分泌大量多巴胺,保持未來一週的讀書效率。上了一天的課,用晚自習來背誦複習三四個科目,接著隨時間逐漸淡忘。如果我們用晚自習來做心智圖筆記,雖然時間只夠做一科,但卻讓你記憶猶新到大考,還能應變各種變化題型。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
花時間讀書,本來就是必要的。但我們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擠出更多的時間來讀書,而是如何用更有效率的方法來進步。
② 強調「解題速度」,忽略「問題理解」。
我們最常看到孩子的問題,就是「求快迷思」:找秒殺技巧、背解題口訣、套既定公式,拿到題目就下筆。只要手動得快,心裡就比較踏實,彷彿速度=實力。
可是在解題過程裡,「快」只是爭取到答題時間,但不會幫你得分。想得分你需要慢下來去了解這是什麼類型的問題?已知與未知各是什麼?這題要考你什麼?正確的依據是什麼?如果這些沒想清楚,所有的「快」,都只是錯誤的放大器。
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題目稍微改變一下,你就不會了。聽老師檢討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會出現這種狀況,大多是你之前練習時,沒有習慣深度的去理解問題,考試的時候也就不會反射性地思考。習慣機械式的刷題,雖然可以提升速度,卻沒有應變不同題型的反應能力。
你需要的不是提早寫完考卷,而是寫出對的答案。
③ 追求「超前進度」,捨棄「知識整合」。
常常聽到有人會很得意的表示,他們學校進度「進度很快」,或者有學生「提早學完」。家長也會安心,覺得孩子在「贏在起跑點」。甚至會讓孩子有點驕傲。
我記得我升國一的暑假,就請了個家教來,把第一次段考的範圍學完了。當時我上課都不屑學校老師,只想繼續往後超前進度。國一的我,意氣風發,但到了國三,我的數學成績總是徘徊在及格邊緣。我自己都不理解為什麼?現在看來,我當時就是根基不穩。雖然我公式都會背,但觀念卻是模糊的。面對國三的各種大型考試,我根本沒有整合不同章節的能力。
學霸跟普通人的智商,其實不會差太多。他們的厲害之處不是學很多、學很快,而是如何把不同的階段、甚至不同領域的知識做結合,打造屬於他們的學習網絡。
當根基不穩固時,所跌加上去的進度,都是分數崩塌的風險。
總結
我相信很多孩子不是不努力,反而可能是太努力了,總是不顧一切的埋頭苦讀,忘了抬頭看看哪些錯誤需要改正、哪些方式需要優化。時間、速度、進度,這些戰術層面的東西,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思考正確戰略,那也只是讓你更快地走到錯的方向。思考戰略這件事,不只在讀書考試,其實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是必備的學習功課。
真正的高手,在每次的行動前後,都會停下來思考:
- 成本與成效的問題
- 速度與流程的關係
- 優勢點與系統面的連結
一旦你能用「戰略」去調整學習方式,不出三個月,你會發現,成績自然往上提升。
我希望你今天聽到的,有哪一點讓你突然鬆了一口氣,我覺得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