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想法:「我不想做學習歷程,那超麻煩的。乾脆直接放棄個人申請,去考分科就好?」
每年大概到了高三上學期,正在準備學測的同學,心裡面都會冒出這類想法。認為與其分心去準備學習歷程,不如專心讀書,從現在開始直接衝刺分科,這樣會有更充裕的時間。
這個想法看起來合理,但總感覺需要「犧牲」點什麼。針對這個問題,我想用我超過十年的升學輔導經驗,來拆解一下你目前遇到的狀況,幫助你有更深度、更全面的思考。我不會告訴你什麼選擇是對或錯,但我希望可以幫你把握所有的「升學選擇權」。
學測考得好,你還會去分科嗎?
一開始我先跟你分享個故事,之前我有個學生,也是差不多在這時候跑來輔導室,想來跟我談「要不要直接放棄個人申請,從現在開始準備分科?」主要有兩個原因:
1.之前學習歷程太爛:他因為高一高二沒有好好做學習歷程,現在去看覺得內容太簡單,而且很多實驗數據都是錯的,他認為這樣的學習歷程不僅對升學沒有幫助,還可能會降低他的競爭力。
2.不知道怎麼寫好學習歷程:他表示自己文筆不好、不擅長做報告。與其花時間去寫學習歷程,不如把時間拿來準備分科。從二月開始讀分科讀到七月,這樣投資報酬率更大。
我聽完後先同理他:「你有這種念頭,一點都不奇怪。大部分高三同學都會有這些掙扎。而且我覺得你很棒的是,你有非常深層的思考,你會顧慮到自己目前的狀況,嘗試做出適合自己的佈局。」在他稍微放下焦慮之後,我好奇的問了他一個問題:「如果你學測考得比你想像中還高分,你還是會放棄個人申請,直接去分科嗎?」那時他突然愣住了。
為什麼學測是你高中階段最重要的考試?
大家都聽過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吧?那是秦朝末年的一場戰役。項羽帶兵渡河之後,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都燒掉,鍋子也打碎,讓士兵沒有退路,只能拼死一戰。結果最後真的贏了,『破釜沉舟』也成了後來形容背水一戰的成語。
我絕對相信有的人是適合斬斷所有後路,把自己逼到極限,激發出最大戰鬥力的性格。但我是那種人嗎?我覺得我們需要誠實的去面對自己。項羽是在打仗,打輸了就是死路一條,所以他本來就沒有退路。但在多元入學的升學道路上,其實你有非常多的選擇。
首先我們要釐清一點,為什麼要放棄個人申請會等於提前準備好分科?考試範圍上,學測考高一、高二,分科考高一、高二、高三全部。那你認真準備學測範圍的同時,就等於提前準備分科的部分範圍。況且,你在學測前,你也沒心力先去管分科的範圍吧!學校模擬考、各類複習進度,都在為了學測做準備。而且你要知道,如果學測沒考好,你幾乎就沒本錢可以去拼分科了。因為分科測驗不另外考國文、英文,七月的考試分發是直接採用學測國文、英文的成績,甚至部分校系需要看你學測其他科是否有達標,才具備分發資格。例如台大醫科,國文、英文沒有頂標就不具有分發資格,政大經濟,114年要採計學測社會,而不是分科的公民。其他像是科大、警大,甚至申請外國大學,學測都是最重要的評估指標。所以現階段,你就是要全力衝刺學測,有更好的學測分數,你才有機會去選擇喜歡的科系。學測絕對是你高中階段最重要的考試,沒有之一。
學測成績夠好,才有資格放棄個人申請!
再來,有了學測,不一定要參加個人申請。常聽到有學生說:「我用學測上大學、我考分科上大學」這是非常錯誤的説法。學測與分科是考試型態,個人申請是升學管道,兩者並不相同。學測與分科,是你會得到一個學力檢定的分數,再用這些分數去參加個人申請、考試分發這些管道,通過並且錄取才有大學可以念。
比起要看學測+學習歷程+面試筆試的個人申請,七月的考試分發,只用分科+學測成績來競爭,相對單純很多。不少學生因為懶得做學習歷程,所以常常想要直接瞄準分科。但回到我前面問學生的問題,如果你學測考完,發現已經可以上到喜歡的學校,那你還會放棄個人申請嗎?估計應該是不會吧!如果你是認真準備考試的小孩,那這種事情高機率會發生在你身上啊!
學校老師常常會用「個人申請名額最多、分科測驗很難」來勸你不要太早放棄個人申請。其實我覺得名額多寡跟升學管道選擇沒什麼關係。名額再多,我分數不到也無法使用。我經常在演講中提到,誰有資格去分科測驗?只有對個人申請結果不滿意的同學會去分科。這些人不是沒學校念,而是他們不願意屈就,他們可能完全沒參加個人申請,因為他們心中有更高的目標,並且認為自己有機會可以達成,所以選擇多唸幾個月的書,不讓自己後悔。這些人才是真正的「破釜沈舟」,因為他們已經沒有退路了。有些對自己標準更高的同學,甚至會選擇重考。
那分科測驗有多難?以前我聽一個學生這樣形容:「學測難度,你轉一個彎就可以解出來了,但分科,你可能要轉三四個彎都還不一定想得到。」如果你的考試能力不夠,面對分科這種超高強度的考試,基本上是不太有機會可以透過考試翻盤。不過不用太擔心,我認為個人申請是容錯率最高的升學管道。你一定常常聽過有人學測考得不夠高,但透過學習歷程與面試翻盤。那就是因為個人申請的容錯率高,學測佔比不能超過50%,剩下的就是比你的多元能力。繁星只比在校成績、分科只看考試成績、特殊選才要有超強履歷,但個人申請什麼都要比,看起來雖然複雜,但只要每個向度達到一定標準就好,這讓更多人有機會上到理想大學。
所以我想跟你說,是否放棄個人申請不是現在要思考的問題,那是學測考完之後才需要想的事情。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專心準備學測,讓自己『保留選擇權』。學測成績夠好,才有資格放棄個人申請。
為什麼你會覺得以前學習歷程做得很爛?
最後就是學習歷程製作的問題。我先說結論,高三上請完全不用管學習歷程,全力衝刺學測,高三下絕對有時間來得及處理學習歷程。
你之所以會覺得以前學習歷程做得不好,不是因為你以前不認真,而是因為你現在變強了。到了三年級,你回頭去看一、二年級的檔案,本來就會覺得做不好。因為你的思考變成熟了、視野變寬廣了、寫作能力更強大了。因為今天我們要爭取有限的錄取名額,我們當然想拿出最佳表現來爭取。因為你可以做得更好,所以你不會想讓教授看到以前那些不夠好的東西,這就叫做人性。
況且,你以前做的學習歷程,可能到時候還不一定能用,因為你還得過學測那關。例如本來想唸理工的,結果自然不小心沒考好,你很可能會選擇商學院。但以前都是針對理工科系做的學習歷程,現在看來好像都跟商學院無關。
你不能把時間都砸在做學習歷程
從時程來看,同學考完學測後,有兩個月的時間可以進行學習歷程的優化,時間上雖然充裕,但我要提醒同學,這兩個月你不能把時間全部都砸在學習歷程上。前面我們說,要保有選擇權,考完學測後,學校應該就會開始上分科測驗的進度,同學依然要保持認真上課,持續準備分科測驗,只要每天撥出30分鐘處理學習歷程就好。
我經常會覺得,同學高三下,最重要的課題,不是把學習歷程做好,而是做好時間管理。大多數學生都是擠到最後一刻,才勉強生出一些檔案。但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做一點,讓自己同時有時間優化學習歷程,又有去考分科的本錢。
去年我有兩個金牌學員的案例是這樣,當時學測考完,我就每週透過視訊告訴他們當週應該做什麼學習歷程,並且給他們方向與架構,手把手的帶他們完成每一份學習歷程。他們都在四月左右完備他們的備審資料。A同學說,因為他有跟著47老師的步調,所以很輕鬆的就完成學習歷程,他看著其他同學到四月還在急忙地生檔案,那時他已經在準備面試練習。當然他就很順利地考上自己心中理想大學。B同學雖然也完成了全部的資料,但在最後,他選擇去考分科測驗,之後他寫了封信給我,內容大意是:「他用分科考上了頂大財金科系,但很感謝我這段時間如何協助他修改學習歷程,最後做出來的成品都是他當時無法想像自己能做到的。他說本來備審都快做完了,但心裡還是希望可以往更好的學府挑戰,多虧47老師當時的時間安排與幫助,讓他在高三下能夠有很多條路可以選,而且有完全充裕的時間。他也提到班上就有不少人做學習歷程到五月才決定備戰分科,非常來不及…。雖然沒有用到學習歷程讓他覺得可惜,但在做的過程中真正知道自己要什麼!這些檔案他都有保存下來,相信以後一定會有機會派上用場」
看完這封信我非常的感動,當時他就是學測有一些科目沒考好,所以個人申請的六個志願非常糾結。那時我就告訴他,距離放榜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先把學習歷程做好,之後頂多就不用,三月之後全力衝分科。因為這樣的安排,可以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最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且我最安慰的一點是,他也因為在製作學習歷程的過程中,明白自己真的想要什麼的科系,所以最後決定去分科測驗。
學習歷程本來就不是升學工具,他是生涯探索的工具。我跟別的老師不同的是,我不提供所謂的「寫作模板」。是因為我認為每個學生寫得出來學習歷程,應該都要長得不一樣,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所以我們會大量的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是誰?有什麼優勢?為什麼要做這些事?選了這個科系之後要做什麼?如果你只是要有人幫你排版、改錯字、下標題,你大可以用AI幫你處理就好,完全不需要花錢去找人幫你代寫。
回到今天的問題,我可不可以放棄個人申請,直接衝分科。我的回答是:「沒有不可以」,但前提是,你要有本錢可以放棄、可以浪費。如果你的決定,永遠都只是被動地接受『剩下的選項』,那你其實就不是在做選擇,而是在向現實妥協。就像有錢人可以選擇搭商務艙、經濟艙,而我只能去搶廉航。人生追求的,不過就是擁有更多的選擇權不是嗎?
總結
- 請跳脫「個人申請 vs 分科測驗」的二選一思維。透過時間規劃,增加自己的選擇權。
- 專心衝刺學測:它同時決定了你個人申請的上限,也奠定了你參加分科的底氣。
- 完全不用擔心你過去的學習歷程,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處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