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做學習歷程的,繁星比較容易錄取?揭秘教育部也不知道的「隱藏加分」

關於大學升學,我最近發現了一個很詭異的現象:「繁星明明不看學習歷程,但認真做學習歷程的,就是比較容易上榜。」我知道這聽起來很扯,但這是我跑了全台灣數十間高中,從第一線老師口中得到的驚人發現。這背後,有什麼樣的「隱藏加分」嗎?今天,我就要把這個,連教育部都不知道的秘密一次說清楚。這個方法,可以直接、有效地,提升你的在校成績與學測分數。

 

都沒時間唸書了,還要掰學習歷程心得!

你是不是常常有這種感覺:花了好幾個晚上,坐在書桌前,對著電腦,絞盡腦汁去想那個活動心得要怎麼寫、那個反思要怎麼掰…掰得好像自己很有收穫一樣。我猜你你心裡面一定在罵:「我花這麼多時間搞這個,到底有什麼用?根本在浪費生命!我還不如拿這些時間,去多算幾題數學、多背幾個英文單字!」的確,現在的你,真的太忙了。又要準備學測、又要寫學習歷程,指不定你還得負責什麼活動、擔任社團幹部等等,你的時間根本就不夠用。

如果,這就是你現在內心的聲音,那我要先恭喜你。因為你問對了問題。把所有的時間,全部都砸在『寫』學習歷程這件事情上面,是在浪費時間…這個想法,基本上,是對的。

 

學習歷程的影響力並不大!

雖然我是全台灣知名的學習歷程輔導專家,但我認為:「學習歷程在升大學這件事上,影響力並不大。」真正會影響你選志願的,是你的學測分數。你以為學生選擇志願是因為興趣嗎?才不是咧,都嘛是分數到哪裡你就選哪裡。去年我一個學生就是這樣,本來想念化妝品相關科系,結果學測考太高,就跑去念一個從沒想過的公共衛生系,就算他一份相關的學習歷程都沒有,照樣上榜。

為什麼?因為遊戲規則很簡單:不夠好的學測分數,你連面試的門票都拿不到。 學測,決定了你選擇的『下限』;而學習歷程和面試,則是幫你爭取錄取的『上限』。但問題是,99% 的高中生、甚至很多老師都搞錯了,以為學習歷程就是給你寫心得反思,拿來當作升大學的工具。但其實學習歷程真正的功能,是拿來提升在校成績的秘密武器。

 

為什麼認真做學習歷程的同學,繁星容易上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個案例。 之前有個學生問我:「請問牙醫系要做什麼學習歷程?」我跟他說,要念牙醫重點不是學習歷程做什麼,是你學測分數夠不夠高。我看了一下他的段考成績,發現他的數學跟物理成績不太穩定。我就問他,為什麼你這兩科分數分數有點飄?他表示:「大概是練習不夠」。我再追問他:「什麼意思?是練習時間太少嗎?還是觀念不清楚?你每天大概花多少時間算數學?」他完全答不上來,他說他沒想過這些問題。

你想想,每次段考完,誰進步最多?絕對不是你,是你的老師!老師為什麼檢討考卷像神一樣?因為老師會不斷去分析同學錯在哪、問題出在哪。但我們大部分同學呢?考完試,答案抄一抄,就以為這叫做訂正了。真正的訂正,是你有沒有去思考自己為什麼錯?下次要怎麼調整。學霸跟你的最大差別,就是訂正考券方式的不同。我之前有做一支影片「成為學霸的十個方法」,裡面有詳細說明學霸都是怎麼訂正考券的,有興趣待會可以去看看。

我們會用學習歷程記錄這次活動的心得、檢討錯誤、反思下次如何調整,這就叫做「復盤」。同樣的,我們用這種方式去復盤每次段考,讓下次成績更好,那你的在校成績是不是就會提升了,學測考好的機率是不是變大了。在校成績夠好,繁星是不是比別人更有機會。學測分數夠高,你是不是就有更多科系可以選擇。

 

真正的高手都是「往前走、向後看」

教育部一定沒想到,學習歷程可以用來提升在校成績這件事,其實這件事我也是最近才發現到。我們都太專注在怎麼「寫好」學習歷程,總認為把每個活動的心得反思寫好、排版排的漂漂亮亮、下個厲害的標題,就會考上大學了。卻不知道它真正的功能,是透過「記錄」與「復盤」,來診斷你自己的學習問題。論語·學而篇提到「吾日三省吾身」,蘇格拉底說:「沒有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東西方兩大思想家,不約而同地提倡「反省」的重要,真正的高手都是「往前走、向後看」,向後總結過去,往前規劃未來。

這讓我想到了日本的傳奇棒球選手,鈴木一朗。他為什麼能成為安打之神?靠的不是天賦,而是極致的「復盤」。鈴木一朗會在筆記本裡,詳細記錄每一次打擊的數據和感受。比賽結束後,他看的不是自己打出安打的帥氣重播,而是反覆觀看那些他被三振、打不好的錄影帶,去分析自己哪個環節出了錯。對他來說,每一次的失敗,都不是失敗,而是讓他變得更強的數據。

各位,你的考卷、你的錯題本,就是鈴木一朗的比賽錄影帶。上面的紅字,不是扣分,而是讓你下次打出全壘打的珍貴數據。所以,從今天開始,不要只把學習歷程當成一份升學作業。請你把它當成一種思維、一種習慣。用「復盤」的精神,去檢討你的每一次考試,用「反省」的態度,去規劃你的下一次學習。

要在複雜的升學制度之下取勝,你必須「用最少的時間寫學習歷程,用最多的時間去提升成績。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