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有七種升學管道?科技大學升學制度懶人包介紹|家長日適用版

什麼!高職生居然有七種升大學的管道,也太多了吧!這麼多,到底哪一種方式適合你?今天我用月份時間軸,帶你從十月走到隔年八月,讓你清楚知道:每個月會遇到哪些升學管道,又該準備什麼、注意什麼,才不會影響到你的升學權益。

 

高職生vs高中生升學路徑

在說明高職生升學管道之前,我們必須先來釐清一件很重要的事:台灣的高中教育分成兩大體系。一個是普通高中(普高生),強調學術能力,主要就讀一般大學。另一個是技術型高中(高職生),強調技能與實作,主要是就讀科技大學。但兩個體系不是完全分割,高中生可以讀科技大學、高職生也可以念普通大學。

在這張圖裡,我們看到左邊是「技職生」,下面是「普通高中生」。兩者在升大學上,走的路徑不太相同。

  • 普通高中生會參加「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成績用來申請普通大學,或參加後續的考試分發。
  • 高職生則參加「統一入學測驗」,簡稱「統測」,成績用來申請科技大學,也可以走後續的聯合登記分發。

高職生如果想申請普通大學,就必須報考「學測」,用學測成績和普通高中生一起競爭。但對高中生來說,如果他們想讀科技大學,其實不需要多考一場統測,用學測成績一樣可以申請科大。

也就是說,高職生要跨考學測,得挑戰別人的主場;高中生要報科大,卻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考試。高職生因為平常課程著重專業科目,較少接觸學測的學科內容,所以在申請普通大學時會稍微吃虧;反過來,高中生申請科技大學時,雖然名額相對少,但競爭對象也都是同樣用學測的高中生,這樣設計就是為了避免「搶名額」,不會影響高職生透過統測升科大的權益。

順帶一提,普通高中生是不能報考統測的,兩邊的升學制度雖然有交集,但仍然各自有明確的分流與保障機制。

了解這兩個體系之後,從十月到隔年八月,我們就來看看高職生會遇到哪些升學管道,這樣家長在整個升學季有方向、有節奏地陪孩子前進。

 

🗓10月:普通大學特殊選才

十月,普通大學會開始辦理所謂的「特殊選才」。主要是針對「有特殊才能、特殊經驗、或特殊身分」的學生,而且不需要看學測成績。報名方式採取獨招,報名資格上也幾乎沒有任何限制,所以在特定領域上有特殊優異表現的高職生也可以報名。

 

🗓11月:全國高中技藝競賽

這個月份主要是在進行全國高中技藝競賽,累積技優保送、技優甄審的資格。總共有五大類,分別是「海事水產類、家事類、農業類、商業類、工業類」。

 

🗓12月:科技大學特殊選才

這是專門設計給高職生的特殊選才,同樣秉持不需要看統測成績,在特殊領域優異表現的選才原則。但是需由學校端進行報名,每個學生最多報名五個志願。

在科技大學的特殊選才,主要分兩個組: 「技職特才與實驗教育組」,以及 「青年儲蓄帳戶組」,學生在報名時只能擇一組申請。

技職特才與實驗教育組,主要是給在專業領域有特殊才能或表現的高職生,主要依據「資料審查」與「面試」,進入理想的科技大學。

另一個青年儲蓄帳戶組,這是專門為參加「青年領航計畫」的學生設計的。在這段時間政府和企業會共同提撥獎勵金,幫學生存下一筆未來升學或創業的基金。不僅可以存錢,還可以用這兩年的經歷去參加特殊選才。

 

🗓12月~1月:學測與統測報名準備期

這個階段孩子要思考:「我想走科技大學這條主線,還是挑戰普通大學?」普高的學測大概會在一月下旬考試,統測則是在四月下旬。兩邊的考試內容不同,準備方向也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統測考科依照群類會考不同的專業科目,學生務必要跟老師確認報考群類,這非常重要,一個學生只能報考一個群類,千萬別報錯或者漏報。學測報考的科目也需要仔細跟學校確認才行。

 

🗓2月:技優保送

光是聽到「保送」兩個字,就知道這是給高手、高手、高高手的特別禮遇。技優就是指技能優異,要多優異才能達到保送呢?就必須是在全國高中技能競賽中獲得前三名、或具國手資格就具有保送資格。

這些學生不用考統測,也不用交學習歷程,只要符合保送資格者上網登記志願,就能保送科大。名額看起來不多,但已經經過嚴格的保送門檻篩選,幾乎是百分之百錄取。有這類資格的同學,千萬不要錯過這個管道唷!

 

🗓3月~4月:科技繁星、普高個人申請

這是第一個升學高峰,這個時期,高職同學會進行科技繁星選志願+統測考試。如果有參加普高個人申請的,這時也一階段放榜了,需要開始整理學習歷程檔案。

首先是三月中要開始進行「科技繁星」報名作業。科技繁星適合在校成績表現穩定的同學。在校五個學期成績排名前30%的學生都具備推薦資格,但每個高職最多只能推薦15個名額。至於如何推薦這15個名額,每個高職有他們自己校內的推薦辦法,這部分可以去向學校輔導室或教務處了解。

被校內推薦出去的學生,每個人最多可以填25個志願,大約是在統測前後那一週要完成。特別注意,因為一旦透過科技繁星錄取,就不能再參加甄選入學,所以這25個志願我建議是「寧缺勿濫」,一定要是自己喜歡,且願意去讀的校系。要同時考試還要選志願,還不能選錯,真的是蠻痛苦的。

同時,普通大學的「個人申請」也差不多在這時候一階段放榜,需要整理學習歷程。雖然說三月份很多頭馬車,但只要任務分配得當就好。科技繁星就是提早去思考自己的目標校系,統測就是好好讀書考試,普高個人申請的學習歷程在之後的升學管道也可以沿用。

 

🗓5月~6月:技優甄審與甄選入學

五月統測放榜後,升學的關鍵字就是「學習歷程檔案」。技優甄審、甄選入學都需要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差別在於技優甄審不需要統測成績,但甄選入學需要用統測篩選。我們展開來說明一下。

技優甄審相對於技優保送而言,門檻放寬很多,只要是擁有乙級以上技術士證照或競賽優勝的學生都可以報名。但因為人數眾多,所以需要額外提交學習歷程,還要參加各校面試或其他指定項目。這個管道讓更多有實作能力、但不一定在統測表現突出的學生,也能有機會進入理想的科技大學。

甄選入學這是所有高職學生最重要、名額最多的管道。流程分兩階段:第一階段用統測成績篩選,學生常常會用所謂的「落點分析」來評估通過六個志願的機率高低。通過後進入第二階段,上傳學習歷程、面試或其他指定項目。

有點尷尬的是,甄選入學的面試,都是在學生畢業離校之後。學校雖然會辦理模擬面試,還學生都畢業了,回來參加模擬面試的出席率經常不高,也容易造成準備不充分。這時候就需要家長與學校攜手合作,幫助孩子穩住心情、整理資料、練習口試,陪他們走完最後一哩路。

 

🗓7月:聯合登記分發

如果前面所有的升學管道都沒有錄取到理想的學校,也別太擔心。最後還有一個機會,就是 「聯合登記分發」。這個管道 不需要再考試,只看「統測原始成績」,也不用面試、不看學習歷程檔案,可以說是整個升學流程中最單純的一個。

學生最多可以填寫 199 個志願,系統會依照「分數高低」與「志願順序」自動進行分發。所以這個階段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志願排序」。

要注意的是,如果把不太喜歡的校系排在前面,一旦被錄取,後面更喜歡的志願就會被系統直接跳過、名額也不會再保留。因此在填志願時,建議原則是:「填得夠多、順序正確」。落點分析只要大概抓區間就好,重要的是把想去的校系依喜好順序排清楚。

雖然聯合登記分發很簡單,但所剩名額相對甄選入學少非常多,主要是因為普通大學釋放在聯合登記分發的名額少很多、很多、很多。家長在這個階段可以陪孩子一起檢查志願表,確認排序、確認志願內容,幫助他穩穩地完成升學的最後一步。

 

🏁結尾

從十月到隔年八月,整整十個月的升學季聽起來很長,但這麼多的管道,不是要你每個都參加,而是希望孩子找到最適合的入口。有的人擅長技能實作,適合技優保送或甄審;有人成績穩定、可以挑戰繁星;如果沒有目標,先去工作、參加青年領航計畫,再回到校園也是很棒的選擇。之前我就有好幾位學生是用青年領航的工作經歷,最後去念成大、政大等一流大學。

我覺得不論哪一條路,重點不是考試分數或讀什麼大學,而是孩子學習對未來的選擇與承擔。家長則要學會「放手與陪伴並存」的一年。

我不認為讀什麼大學會影響一輩子,但如果失去這個「陪伴升學」的時刻,才會真的遺憾一輩子。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