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數是假的】

今天第一次聽到 蔡淇華 主任現場演講。
題目叫做「自主學習的樣貌」,
當中分享非常多案例,
都是蔡主任「親身」帶著學生
自主學習的成果。
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只是為了讓學生體驗,
就付出這麼多時間心力。
每一張投影片都是充滿著對教育的熱情。
在這場精彩的演講中,
有一位學生向蔡主任
發出了近乎求救般的問題。
內容大概是:
「課業這麼重?還要花時間做學習歷程嗎?
別人好像都做得到?我應該怎麼辦得到?
就算知道答案,但在當下,很難做選擇!」
為什麼說是求救般的問題呢?
因為除了問題,
我好像聽到了一點哽咽、一些顫抖?
蔡主任似乎也感覺到他的無助,
很仔細地給了他幾個「不切實際」的答案:
(不切實際是蔡主任自己說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平均值是假的」。
當飛機製造商用了大數據
製造出「符合」飛行員乘坐的椅子,
但卻有人提出「這不好坐」。
製造商說,這是他們用數千人的平均數據,
製造出來的椅子,
怎麼可能不好坐?
結果經過比對,
這數千人中沒有一位
符合這張座椅的10個指標。
後來這家飛行製造商承認錯誤,
於是改成可以自行調整的電動椅。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
細節不是記得很清楚。
但卻有很深的省思。
對啊?為什麼要用平均數來看待每個人?
每個孩子都有它獨特的一面,
但是現在的升學體制,
卻用同一套標準衡量他們。
曾經有人說,台灣的升學制度
是全世界最複雜的。
我認為管道多就算了,
就當作是適性選才。
但不同升學管道還互相牽制。
一個沒顧好,
連帶可能影響其他升學管道,
例如分科不能考國英,
繁星上了不能報個人申請。
孩子為了把握每個機會,
就得每個東西都要準備。
學測、學習歷程、在校成績、
面試、筆試、分科考試。
在有限的時間,
努力讓自己達到
符合平均數的10個指標。
那腳比較長的孩子怎麼辦?
身材壯碩的孩子怎麼辦?
努力了半天卻擠不進去
這個平均的座椅,
孩子只能放棄、只能憂鬱。
青少年自殺率每年增加10%以上,
就是孩子不快樂的證明,
就是擠不進去這張平均座椅的代價。
德國孩子高三可以一點放學,
但他們的國力還是世界頂尖。
因為他們的孩子在一點後
都在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而台灣,五點放學後,
還要補習到九點十點。
給孩子一點空間,
點燃他們自主學習的火,
讓他們自己去調整
適合自己未來的電動椅。
雲端輔導室
陪伴你生活大小事

留言

購物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