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的真心建議🍀 「不要花太多時間!」

最近聽到網路上有人這樣稱呼我為「學檔教戰高手」。但如果你問我要花多少時間製作學習歷程,我會強烈建議你:「不要花太多時間」。

原因有兩個:

  1. 學習歷程檔案區分度太低。
  2. CP值太低。

目前學習歷程檔案只會運用在「個人申請」的升學制度中,個人申請又有兩個篩選階段,第一階段只用學測成績篩選;通過後才會進入第二階段,以學測成績+學習歷程+面試筆試等成績加總,成為最後的錄取名單。換句話說,第一階段的學測使用率是100%,第一階段沒過,就不會有第二階段,那你的學習歷程寫得再好,面試再厲害,都不可能被教授看見。

這些分數中,又以學習歷程檔案的分數差距最小。我有一支影片是在分析學習歷程檔案分數的,你可以去看看。那這樣學習歷程檔案不重要嗎?我相信就算只差0.1分你還是會認真準備的。

為了豐富學習歷程檔案,同學花了許多時間參加各類活動,並在最後檔案文字化。這樣的方式很好,也能幫助學生探索興趣、提升學習動力,但有了動力還是需要時間學習。我相信同樣的時間花在讀書,跟拿來寫學習歷程,學業成績進步的幅度一定會比學習歷程的分數還要明顯。認真讀書,成績進步比較可以預期;但花時間寫學習歷程,就很像寫作文一樣,常常批改出來的分數都很謎。只有當你學測成績越高,未來才會擁有更多的「校系選擇權」。

【有辦法用最少的時間,寫出水準以上的學習歷程檔案,就會是最大贏家。】

 

台灣的大學招生目前正努力朝向招生專業化發展,希望可以降低主觀意識的評分,所謂的主觀意識評分是指容易帶入自己的情感進行評分。過去書審資料的時代,大多數教授都是自己評自己的,不一定會相互討論。在書審資料中看到與教授有相同背景的,可能給的分數會比較友善,例如評分教授是虔誠的基督徒,看到檔案中也是積極參與教會活動的小孩,就容易給比較高的分數。(我也是基督徒,沒有信仰歧視的意思唷!)或者教授看到偏鄉的孩子很努力,就會特別想要給高分等等。這樣的評分方式不公平嗎?(我只是剛好生在比較富裕的家庭,但不代表我不努力啊!)其實這不叫做不公平,只是評分的過程中不夠專業,因此教育部才開始「招生專業化計畫」,期待學習國外的招生專業來幫助台灣的書審資料評分更客觀。所以每個校系都需要在111年之前提出「學習歷程評量尺規」。

讓大學選才的過程更具公平性。但這需要時間,我認為要每一所大學校系達到國外的招生專業,可能還需要五年以上,甚至更久,但沒有開始,就不會進步,而學習歷程評量尺規就是招生專業的第一步。希望隨著教育的改革,可以讓台灣的招生方式,越來越專業、越來越公平,我們一起加油!

留言

購物車
返回頂端